北京家圆医院专家团队

机会从无到有 医术精益求精

来源:北京家圆医院点击电话咨询

  马选民,北京家圆医院男科主任,18岁开始接触医学,至今已从医46年。经历了中国社会突飞猛进发展的各个阶段,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医学发展的优秀人才,受时代因素的影响,马选民40余年的从医生涯完全可以用“时势造英雄”来概括。

  医疗援助巴基斯坦

  1968年,年仅18岁的马选民走进部队,成为一名军人,期间,他开始学习医学。5年部队生活结束后,马选民回到基层从事医疗工作。1974年,经单位推荐,他走进河南医科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那时在学校,要求学生内、外、妇儿科都得行。所以,从那个年代过来的马选民是一位“医学多面手”。

  慢慢地,中国的临床分科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1988年,助孕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难治性不育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手段。这给对于常规治疗早已轻车熟路的马选民来说,指明了全新的道路。虽然在技术层面不存在任何断层,但如何无缝连接是摆在眼前的难题。为此,马选民多次找辅助生殖中心的专家求教,曾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中心进修学习。有着二十余年临床工作经验的他,很快地熟练掌握了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常规操作和技术要领。

  2007年,已经在辅助生殖领域工作多年的马选民主任,受国家卫生部委托,远赴巴基斯坦帮助他们建立一家高规格的试管婴儿辅助生殖中心。当时巴基斯坦的生殖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国家对于生育问题并无明确限制,而不孕症在当地并非少数,因此一大批具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希望得到治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马选民来受邀到了巴基斯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凭借扎实的男科及辅助生殖功底、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谦逊、乐观、宽厚的处事态度,克服了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新建难度大等困难,成功将一家专业、先进、规范的辅助生殖中心展现在世人面前。

  此举使得当地的不孕症患者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医疗科技为他们带来的福利,同时也体现出关键时刻践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给巴基斯坦人民送去的温暖,为此马选民主任等一行人受到了巴基斯坦卫生部部长亲切的接见,并对他们的善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两进三出真欢喜,精益求精终圆梦

  黄先生,为继发性无精子症患者。为了能有个自己的孩子,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但始终未能摘掉“无精症”的帽子。经朋友介绍,得知这里有位治疗男性不育很神的马主任,决定最后再搏一搏。

  马主任精心研究了黄先生的化验结果后,认为,就目前黄先生的年龄、身体情况尽管治疗起来会有些难度,但并非无药可救,只要用药得当还是可以恢复生精功能的。只是在方法及药剂量的拿捏上要花些功夫推敲,同一种疾病体现在不同的患者身上结果是不同的。过去千人一面的治疗方法让很多患者在无精症的治疗上被“判了死刑”。对于一个男性乃至他的整个家庭来说,这样的结果无论如何也是难以接受的,因此一定要抓住治疗中的细微末节,点对点的进行治疗。

  在确定了治疗方法后,患者与医院配合很好,严格的按照马主任的要求进行服药,用药期间时不时的与马主任沟通病情。之后的几个月内进行精子检查,结果相当喜人。停药一个月后,黄先生的妻子经检查确定自己怀孕了。

  多少次被医生诊断为“无精症”甚至已经建议供精的黄先生,经过马主任悉心的治疗,顺利的告别了不孕症,并且他的妻子成功怀孕了,喜出望外的黄先生夫妇二人赶快致电马主任,并表示孩子出生后一定带过来,让宝宝看看就是这位医术高明的伯伯把他带到了这个世界。

  马主任告诉我们,在他从医的46年当中,最让他高兴的莫过于看到患者一家抱着孩子幸福喜悦的样子,就如同自己的家人喜添新丁的心情一样。如今已经64岁的马选民,当被问及为何不在家含饴弄孙时,他笑着说:“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劳碌命,闲不下来。你别看我60多了,我现在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经历充沛,在家呆着一定会憋坏的,还是为患者服务好啊!”

  结语:一直非常喜欢听别人讲自己的故事,特别是年龄偏长的,飞转的流年带走的是昔日的懵懂和青涩,时间的累积带给他们的不是衰老、皱纹,而是淡定、从容、豁达。花甲之年的马选民,谈笑间流露着长者的睿智和医者的仁慈。40多年的从医生涯,不断地探索、与时俱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在医学这条路上,他要走的,还很长、很长……

温馨提示:北京家圆医院是北京市卫健委审批通过的合法开展辅助生殖技术(试管婴儿)的正规医院,做辅助生殖技术(试管婴儿)请到北京市卫健委批准的,有资质、正规辅助生殖医院。